
因年底台北市長選戰,內湖長久以來上下班尖峰動彈不得的交通問題被各方拋出,不論各方的意見為何,似乎共識均為須縝密、抽絲剝繭的檢討與改善。
要解決問題之前,先要探究內湖交通問題的症狀為何,方能對症下藥。事實上,內湖交通最根本的問題是車流量大於道路設計,簡而言之就是水管的容量就這麼大,但水量已溢出無法負荷。另外,由於內科大眾運輸可及性低,各站點據上班族辦公場域皆有一段距離,且內湖上班族居住在內湖者僅約兩成,因此六成左右的民眾使用自有運具通勤,降低可及性低之限制。
從都市規劃角度來說,內湖東西向道路橫越辦公區集中的堤頂大道、瑞光路一帶,過多購物中心(Costco 、大潤發、IKEA等)集中舊宗路,舊市區居住區的內湖路,再加上麥帥橋、環東大道、堤頂交流道、成功路交流道車流的匯出入,內湖心臟區流量自然難以承受。對於住在內湖以東的南港、汐止,國一高速公路即便已高架,現已呈現高負荷的狀態;再往西至士林、北投延伸,又僅能仰賴樂群路、自強隧道等,更遑論住在大台北地區南邊的新店、永和民眾前往內湖之不便。前述地區大眾運輸連結部份僅能靠公車,捷運旅客不但塞爆且須繞道台北市區轉乘,大眾運輸愛用者之不便可以理解,這樣的結構更是難解!
基此,莫衷一是為徹底重新檢討系統性內湖交通問題。首先,調控私有運具進入內湖之政策勢在必行!然而,這確是選舉期間所有候選人避而不談的選項,深怕提升使用費用反饋在選票減少的結果。誠如英國倫敦昂貴的擁擠稅政策(說明詳見本會交通論壇社論: 抑制私有運具、推動大眾運輸之成功案例-倫敦擁擠税 | 台北市交通文教基金會 (transport.tw) ),以價制量抑制部份車流進入倫敦市區,當然也可減少內湖尖峰車流,尤其以全球首屈一指的ETC徵收擁擠稅,相信技術面絕非難事!
其次,或許大家已慢慢發現疫情期間台北都會區交通之美源自於「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這點位在內湖公司多屬科技產業而言,工作特性完全適用,政府應鼓勵民間企業響應,畢竟疫情期間都可辦到,恢復往日秩序後,將可更精進應用於都市交通改善。若鼓勵居家辦公仍不足,透過上下班時間差異化將人流分散之手段,或許亦是思考的方向。
另外,尚須解決內湖交通可及性不佳之問題。在硬體面如政治人物所言捷運興建可稍減緩,但如何依需求規劃路網為課題,又興建期間產生交通黑暗期恐緩不濟急;長遠而言,應避免讓內湖出入所有地區僅有單一選擇,建構內湖多重選擇道路、運具之選項。短期內,建議設置內湖各捷運站與內科間之密集接駁系統(含覆蓋率綿密),建議可採增設公車路網、youbike 服務等作法,以便利性提升內科上班族使用大眾運輸比例,降低私有運具的使用。
此外,目前另有一派理論增建高速公路匝道,筆者認為應慎思。內湖與高速公路的問題主要在於高速公路主線無法消化下交流道的車流,造成高速公路回堵,倘開闢新匝道雖可短期紓解高速公路匝道壅塞的問題,但未來將貢獻更多的車流量湧進內湖市區,猶如林口交流道增建結果,雪上加霜!此點應與基隆-台北交通與前述幾座橋樑、匝道的設計問題併案系統性思考,否則仍淪落於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之窘境,解開一個結但把另一個結拉更緊的效應。
內湖交通問題之複雜,筆者如大家一樣親身經歷短短一個路口花費半小時以上的車程,曾經我們重點耕耘該地區都市計畫,現今大家總算投以關愛的眼神,然萬別等到選舉才冒出檢討聲浪,選後又一切由民眾自行承擔!內湖交通根本問題在人、各式車流量過多,不論有沒有救,但至少政府需要嘗試各類交通政策的手段,輔以長期的交通及都市規劃建設作為,方有契機改善問題。
****************************************************************************************************************************************
交通論壇徵稿:
交通論壇為所有關心交通政策、交通安全教育等人的專業園地,歡迎各方人士投稿本論壇。
每篇稿件建議字數約1,500~2,000字,一經採用本會將致送稿酬。本論壇具審閱刪改權,三日未見刊登請自行處理,不另通知。
來稿請寄transportforumtw@gmail.com,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若用筆名投稿請告知)、身分證字號、職業、電話、銀行帳戶和通訊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