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交通安全月【路口安全徵文活動】佳作獎 : 路口安全

交通論壇文章   |   09 11 月, 2022   |   posted by 交通論壇總主筆

洪子涵(新北市)

早晨的路口,常看見導護志工們手持長旗,跟著交通號誌吹笛、舉起旗幟,為上學的孩童開出一條安全的過道,那時通過的孩子們背著書包、步伐懶懶洋洋;放學時的路口,是安親班老師領著數個上了一天學仍然嘰哩呱啦講個不停的學童,他們也不太看路,只是跟著安親班老師的腳步,就能抵達安全的彼處——但總有形單影隻的時候。

一個孩子要過馬路是很不容易的,因為要注意的事情太多:要看哪一支交通號誌?車子會從哪邊出現?車子看到我會不會停?該走哪條斑馬線?……一個獨自行走的孩子總會在路口躊躇不前,一下往前一下退後,眼神充滿不安,但馬路總是要過的,最後他們的選擇都是跑啊衝啊,「臺北市孩子交通事故有六成是因為穿越道路,其中七成因為奔跑」新聞這麼說。

生平出的第一場車禍,是在小學二年級,小朋友的習性使然,不知道為什麼,看到同學就要跑,當我看到同學而往前奔跑,卻忘了我正跑過一個路口,一臺機車疾駛而來,小小的我被撞倒,額頭重重磕在粗礫的柏油路面上,當場血流如注,後來被爸爸和醫生壓在診療臺上,鬼哭神號的在額頭上縫了好幾針……,往事已遠,父親已逝,只剩下額頭上依稀可見的縫疤,銘記當時沒有好好走過的路口。

如果可以,我想偷偷跟在孩子身後,看看他們等綠燈時,是不是離路口三步遠,綠燈亮起時,他是不是記得左看看、右看看,再注意一下有沒有車速過快欲闖紅燈的車,再高高舉起他的小手,走過斑馬線。要確認幾次呢?我想看很多很多次,確認孩子是不是真的知道,馬路如虎口,每一次的穿越都要讓自己安全的回到溫暖的家中。

與孩子不同,孩子們總是太快想衝,而長者總是太慢來不及。宣導的網站上寫著:「秒數要夠,才可安全通過」,但要多少秒數,才算是「夠」呢?網站繼續為長者們精算:「通過一個車道約需5秒,通過四個車道要有20秒較安全」。健步如飛的一生,是何時開始舉步維艱的?恐怕長者自己也無法評估,只是發現在過馬路時,一次比一次更力不從心,雙腳似乎跟不上自己的意志,快啊快啊,卻一次比一次更快不了,「我已開始練習/開始慢慢著急/著急這世界沒有你」——每一次走過路口,心中總響起年輕時常聽的劉德華歌曲,是啊,每一次都在練習,習慣已沒有的那曾年輕的我的你。卻又驀地想起,印象中永遠帥氣的劉德華,也過六十歲了啊……。

也罷,大半生都在忙碌趕路,或許,就站在路口,勸勸自己仍要雷厲風行的靈魂,好好安放在這日趨緩慢的身體裡,等待下一次綠燈亮起,讓靈魂跟上步伐,在夕陽的暖光裡,安安全全的走過黃昏的路口。多想回到過去,告訴那曾年輕的我的你,放慢你的車速啊,眼前步履蹣跚的長者,是未來已年老的你的我。

既非孩子、也尚未年老的青壯族,過馬路應該不成問題。這才發現,他們也頻頻發生過馬路的意外,因為你眼裡的世界不是我眼裡的世界,你的世界有路口,我的世界有網路,你看著的是我,我看著的是手機。曾聽過新聞報導,目前臺灣只有禁止騎車和開車時使用手機,但行人過馬路時滑手機沒有罰則,國外早已有許多國家立法禁止行人過馬路時使用手機,如:立陶宛、菲律賓碧瑤市、美國夏威夷的檀香山,而日本電信公司更利用電腦模型,模擬一千五百名邊滑手機邊過馬路的行人,模擬後的結果顯示,有六成以上的行人無法順利安全過馬路,會被衝撞、會跌倒、會掉手機。日本大和市已立法禁止行人過馬路滑手機,但這項立法並不會有罰則,而是警告,大和市市長說:「『罰與不罰』並非核心問題,這項立法是為了提高人們的警覺,並將『停下腳步,才拿出手機』的訊息傳達給所有人。」

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賈伯斯手執的那一支智慧型手機iphone,在多年後成為交通安全的新議題。

人生也如路口,做孩子時總是矇矇懂懂,在路口被大人緊扯著膀臂,被保護著、被指引著,才知道要看哪裡、要往哪裡走、又要怎麼走,那些呼嘯而過的危險,全被大人的擁抱隔絕在外,安然走過每個時刻。長大成人,殘酷現實蜂湧而至,許多人循逃到虛擬的世界,做「低頭族」無視眼前的路口,用手上的手機錄美好影片做直播主,手指動不停,一一滑過別人的幸福。然而,當綠燈亮起,再怎麼艱難,終究要抬起頭、邁開步伐,走向下一段路,人生才能前進。

直至晚年,站在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生路口,看著那些行色匆匆的人們、呼呼疾騁的車流,那些在路口持著手機討論熱烈的對話、或在路口頻看手機的上班族,如今都不再屬於我,因為他們都低著頭,唯有我仰起頭,看見明亮的陽光透過樹梢,是那樣清透美麗,在車聲隆隆裡,我甚至還聽見了樹上啁啾的鳥叫聲——或許此時此刻,當我停下腳步,沐浴在晨光裡、當我聆聽鳥吟,我所站的這個路口,才真正屬於我。